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总面积620平方千米,是由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是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太仓文化底蕴丰厚,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速位居苏州市域第一位,太仓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市之一,2012年列全国百强县(市)第四位。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为94.7万。太仓也是德企之乡,拥有近200家德资企业。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65亿元,增长1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5亿元,增长6%。
太仓港地处长江入海口南侧,太仓市东部,口岸线38.8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5公里,距吴淞口仅13海里,是距长江入海口最近的港口。港区范围内岸线基本平直且边滩稳定,终年不冻不淤,深水区开阔、稳定,能满足5万吨级船舶回转水域的要求,是长江下游地区最佳港址之一。
近年来,太仓港利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放大长三角腹地优势和沿沪通江达海优势,加快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培育大物流,促进了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健康发展。现在,太仓港拥有码头泊位62个,设计吞吐能力1.03亿吨、435万标箱,拥有集装箱班轮航线超过百条,进口木材检验除害处理区、集中查验中心、信息中心等一大批功能载体投入使用,“区港联动”快速通关模式覆盖全省,是全国第一个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口、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
目前,太仓港拥有木材进口码头泊位4个,堆场100万平方米,拥有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具有技术高、污染少、费用低、检疫快等优势。
太仓港还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BC省带皮原木指定进境口岸。目前进口木材来源国包括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秘鲁、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木材业务辐射范围除苏锡常外,已扩展到上海、浙江湖州和嘉兴等地区。
据江苏太仓检验检疫局统计,2012年江苏太仓口岸共计进口木材490.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7.5%,进口量继续稳居全国水运口岸第一,进口木材业务初步实现转型升级,呈现“三增一降”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板材进口量大幅增加。全年进口板材138万立方米,在总量中占比从19%上升到29%,作为不需作熏蒸的清洁类木材,减少了对环保的压力。二是箱运木材进口量大幅增加。装运木材的集装箱3.7万标箱,比上年增长228%,占进出境集装箱总量的近十分之一,成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新增长点。三是北美木材进口量大幅增加。以加拿大木材为主的北美木材达到291万立方米,约占总木材进口量的60%,东南亚、大洋洲的木材进口量也有所增长,俄罗斯木材一家独大的原有格局彻底打破,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化。四是码头前沿堆存木材量大幅下降。码头前沿的木材逐步转往后方专业性堆场规范堆放,大大提升了港口形象。
太仓港周边已聚集起木材加工企业100多家,如国内颇具知名度的中国木业信息网也落户在太仓港。原木加工设备500多套,年加工能力超过500万立方米。
木材进口业务的增加,不仅带动了码头作业费、海关关税大幅增长,还带动了金融保险、仓储、加工、运输、船供、代理、理货、木材除害处理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约15亿元。
太仓港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
太仓港拥有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于2006年立项,2007年建成,是目前全国第二家已经建成的进口木材除害处理区,2008年通过验收之后正式投入运行。太仓港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是码头泊位,一个是核心处理区以及检验检疫区。目前泊位有两个专用泊位;核心处理区占地5.3万平方米,由24个熏蒸池组成;检验检疫区32.7万平方米。
太仓港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自建成运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面对日益增加的木材进口量,如何抵御和处理外来的有害生物,成为检疫处理区的重要任务。
太仓港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其布局合理。因为核心处理区与码头泊位距离相当近,这个过程大大的降低了木材所携带的有害生物在木材转运过程中扩散的风险;第二,技术先进。一是熏蒸过程的操作都是由自动化控制的,二是在熏蒸过程当中对密闭空间的熏蒸气体浓度进行全过程的检测都是自动化的;第三,安全环保。安全环保就体现在我刚才所介绍的倒仓、药剂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