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行业报告 >>
 
研究报告:当前我国的产业安全形势
更新时间:2019-12-09 11:28:34    点击次数:994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调整叠加影响,我国经济大幅回落,对外贸易由高速增长转向下降。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刺激需求的政策和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一方面,尽量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另一方面,利用调整时期,努力推动企业重组和技术进步。从目前来看,我国产业发展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经济发展呈现出企稳向好的态势。但是,由于全球性经济调整仍在持续,其影响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形势严峻。
 
一、2009年以来我国产业安全特点
 
    产业安全是指一国产业发展和产业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破坏和威胁的一种状态。通常从产业控制力、产业竞争力、产业成长性和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估。研究发现,与过去产业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进口和国外资本控制不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目前的产业安全威胁主要来自需求不足导致的开工率低。同时,由于国际分工方式出现了由产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分工,向产业内甚至是产品内分工的变化,对产业安全的评判难度更大。
 
    从2009年情况来看,我国产业安全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国家政策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呈现企稳向好的态势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以“保增长、调结构、促稳定”为核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4万亿元刺激内需计划,先后制定和实施了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减缓了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的冲击。首先,表现在我国投资的快速增长。1~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速度,达到15%。其次,虽然从政策实施到经济增长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但我国工业经济在1~2月份触底之后有了企稳的迹象,3月、4月、5月、6月和7月分别增长8.3%、7.3%、8.9%、10.7%和10.8%。
 
    (二)内资企业控制力增强
 
    从产业控制力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依存度较高的外资企业影响较大。尽管全国工业增长速度比去年明显下滑,但内资企业增长显著快于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在工业行业中的市场控制力有所增强。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2.9%,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9.9%。2009年1~7月累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平均增长7.5%,其中,外商及港澳台仅增长1.6%。
 
    从外资进入趋势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新批设立企业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虽然2008年全年我国吸收外资水平继续提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3.5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近10个百分点,但2008年初新批设立企业数量已经下降,10月以后实际使用外资连续出现同比负增长。2009年1~7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264家,同比下降27.3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3.68亿美元,同比下降20.35%。利用外资的下降,不利于我国经济回升,但有利于内资企业提高产业控制力。
 
    (三)企业绩效水平持续下降,但工业利润降幅缩小
 
    2008年以来,受外部需求下降、前期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工业企业效益水平在达到顶峰后不断降低。一是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回落,盈利水平下降。2008年1~11月,累计实现利润同比仅增长4.9%,增幅同比大幅回落了31.8个百分点(2007年同期同比增长36.7%),而2009年工业实现利润仍呈大幅下滑的局面。2009年1~7月份,全国22个地区工业实现利润1107万亿元,同比下降17.3%,降幅比1~6月份减小3.8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大幅上升。2008年1~11月,工业企业亏损额累计同比增幅1.8倍,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达到了18%,2009年1季度,达1/4。
 
    (四)出口下降,部分出口企业面临严重困难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出口导向型企业。2008年,出口增长17.2%,但主要是上半年增长。2009年1~7月,外贸出口同比下降22%,其中,7月份下降23%。加工贸易企业尤其是承担产品内分工的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困难更为严重。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2.9%,而加工贸易仅为9.3%;但从2009年4月份开始,一般贸易出口一改过去以降幅低于加工贸易的态势转为下降超过加工贸易,1~7月,一般贸易出口同比下降24.3%,加工贸易出口下降21.5%。
 
    产业增速下降未必一定对产业安全造成威胁。同样是面临市场需求不足,有可能别人遇到的困难更多而让出市场。因此,我国所面临的有可能不是产业安全威胁,而是扩大市场份额的机遇。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2009年1~5月为11.6%,与2008年的11.5%相比,变动不大甚至略有上升。但1~7月,贸易竞争力指数为9.4%,有所下降。
 
二、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内分工的产业安全问题具有不同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世界经济已经形成全球产业链,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况。对于完全分工型产品,如纺织服装,可以通过出口转内销保持一定开工率;但是,对于产业内或产品内分工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则难以独善其身。
 
    产业内分工条件下的产业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与产业链上相关国家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既要争取纳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以避免被边缘化,又要不断提升功能和分工层次,提高分工地位。通常跨国公司承担的是具有垄断特征的高端环节,而发展中国家承担的是面临过度竞争的加工制造和组装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安全实际上是在产业链、价值链环节中的技术、市场营销、品牌、供应链等关键环节的控制与反控制问题,并不表现为企业内的产权控制。同时,这种形式的分工使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二)贸易壁垒形式多样化,企业出口难度加大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个政府都加强了对本国市场的保护。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新的贸易壁垒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二是贸易壁垒方式多样化,从反倾销等传统领域向反补贴、反规避、特殊保障措施、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原产地规则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等多种方式延伸;三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投资和贸易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主要依靠低价格竞争,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也愈加严峻,国外对华反倾销、反补贴的数量可能增多,产品出口越发困难。2009年1-7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72起,涉案金额92.3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1%和105.06%。
 
    (三)低需求弹性和低价格竞争在经济周期低谷时具有一定的抗跌性,但产业竞争能力低
 
    我国轻工产品和纺织服装竞争力指数上升主要得益于一般贸易表现较好。主要原因:我国一般贸易产品处于较低层次,但需求相对比较稳定;我国企业主要依靠价格竞争,这在经济危机人们捂紧钱袋子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从长远来看,未来随着我国生产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国内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而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环节被国外垄断,将使得我国企业的议价能力越发薄弱,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仍然要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和功能升级,改善贸易条件。
 
三、新形势下维护产业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近期,产业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不足,应该通过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相结合,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在刺激内需的同时,鼓励培育自主品牌、支持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重组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安全度。
 
    (一)立足当前,科学应对当前形势,稳定出口市场
 
    对于能够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是应对当前危机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还有更多的企业针对的是特定市场,稳定出口仍然是其必然要求。自去年8月来,我国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这对稳定出口有一定作用,但对提高出口企业效益的效果有限。由于信息的对称性,经营环节被海外经销商垄断,而生产环节国内企业之间过度竞争。通常国内退税多少,海外经销商就要在价格上压多少。据广交会反映,采购商普遍压价20%左右。在订单萎缩情况下,产品价格竞争也会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欧美对我国纺织服装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
 
    为稳定出口市场,对纺织、服装、玩具、家具和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还应大力支持,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更为重要的是,应减少出口企业资金压力,改善进出口管理,提供通关便利,稳定人民币汇率。对外贸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方面的支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扩大对规范经营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着眼长远,强化对关键环节的支持,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品牌控制力
 
    从长期来看,提高我国产业安全水平,关键的是要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控制力和品牌控制力,解决我国产业长期居于价值链的低端,关键设备、关键部件、关键原材料仍然高度依赖进口的状况,强化研究开发、营销、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促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经济调整时期,正是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强化对关键环节的政策支持,转危机为机遇,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控制力和品牌控制力。
 
    (三)加快企业联合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发展的结构竞争力
 
    每一次经济危机和调整时期,正是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和并购重组的有利时机,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一是通过有效竞争和资产并购重组,促进规模化、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二是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家可通过制定相关专项计划,加快共性技术攻坚,鼓励企业联合开发,鼓励合作开拓海外市场。三是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规范市场行为,阻止恶性竞争。促进各种中介组织的发展,在协调市场行为、组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应诉等行动中,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四)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全球生产体系
 
    一是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和实验室等,收购经营困难或破产企业的研发机构,加快实现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
 
    二是大力推动能源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化经营。首先,要增加海外能源、矿石等资源性产品采购和储备;针对一些国家矿山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加快兼并、合作的步伐。同时,要实现从单纯的矿业开采合作到加工合作。通过建立海外联合采矿、联合建厂加工的一体化项目合作机制,既可以满足我国的需求,也能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但这涉及到从矿业、发电、基础设施,到原材料加工等庞大的工程,而且涉及到东道国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需要国家层面的合作,进行一揽子的设计和运作。因此,要把上述项目上升到国家项目,开展能源资源外交。
 
    三是鼓励通过出口多元化,扩大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鼓励建立海外分销中心。
 
    (五)完善产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协调配合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的倾向,贸易壁垒方式更加多样化,从反倾销等传统领域向反补贴、反规避、特殊保障措施、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原产地规则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等多种方式延伸。国外对华反倾销、反补贴的数量增多。因此,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同时,对于国际上少数跨国公司滥用垄断权,我国政府应该与企业密切合作,动用《反垄断法》或相关政策以谋求国民福利的改善。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
 
 
 
Copyright © 国家林业局林产品经济贸易研究中心:SINO-RCETFOR 版权所有
电话:86-25-85427378;85427208;85427375 电子邮件:sinofortrade@sina.com
地址:江苏.南京.龙蟠路159号 邮编:210037 苏ICP备07028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