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为期三天的联合国“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其对发展影响”会议呼吁,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与会专家提出,美元主导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世界需要一个“全球储备货币”。
针对当前热议的“超主权”储备货币问题,本次会议发布的成果性文件中做出表述称,“我们确认许多国家呼吁进一步研究建立更有效储备系统的可行性和可取性。” 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专家委员会在会上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做出鲜明表态,认为当前体制下美元主导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存在诸多弊端,解决方法应是建立一种“全球储备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或可成为这种全球货币的“原型”。
专家委员会的报告称,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了不平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流向了发行储备货币的发达国家,同时其大量美元储备意味着必须接受以非常低的利率贷款给美国。另一方面,背负国际储备货币责任的美国也必须在调整本国国际收支头寸和稳定美元币值之间做出权衡,这限制了其对国内需求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报告指出,由于几大储备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将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由两个或多个储备货币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比单一货币的储备体系更糟糕。
专家委员会建议,IMF可以担任发行全球储备货币的角色,但前提是必须进行机构改革,或者也可以建立一个“全球储备银行”。在“全球货币”的分配问题方面,专家委员会认为,这可以建立在各国占世界经济比重的基础上,或是其对储备需求的基础上。由于发展中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最后确定的分配方式应该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至于货币的发行量,专家建议可以简单根据每年世界对储备的需求而发行一个固定的数额,也可以反周期的方式,在全球增长低于潜在水平时加大发放,反之减少。 专家同时指出,这些建议都可以通过对现有的SDR进行改革来实现,当前的金融危机为建立新的全球货币体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机会。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联合国国际货币与金融改革专家委员会成员余永定在参加会议的间隙表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是不稳定、不平等和通缩倾向,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是导致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他国家担心其外汇储备可能贬值,这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