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家观点 >>
 
李育材:略谈节能减排和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
更新时间:2019-12-09 11:28:34    点击次数:496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森林植被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证明,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和有害废弃物累积于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圈中,特别是大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进入自然界,超出地球系统的正常承载阈值,是诱发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大规模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挽救地球,挽救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已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当前,世界公认的减排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减排,又称工业减排,指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绝对排放量;二是间接减排,即通过对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特殊作用,来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和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对这两条途径均予以充分认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既要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又要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就必须把节能减排和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两条减排途径,不可偏废,实行标本兼治,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生态与环境的稳定和良性循环,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使我国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代价

  燃烧化石燃料、农业和畜牧业、垃圾处理等等都会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据测算,目前(2007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379ppmv,是地球历史上65万年以来的最高值。过去十年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每年1.8ppmv的速度增长。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总体上承袭了“先排放,后治理”的模式,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大约78%的电力、60%的民用商品能源以及70%的化工原料均靠煤。煤的直接燃烧是中国最重要的人为空气污染源。煤烟是造成中国严重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气被排放到空气中,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及烟尘排放、矿业废气等,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空气污染灾害发生的几率和范围越来越大。目前,中国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已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0.5%,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16.6倍、美国的6.1倍,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中国摩托车的生产占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占世界第十一位。尽管用车的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国产车每公里排放的空气污染物却是欧洲车的3到5倍。2006年,我国道路上行驶的汽车达3300万辆,到2020年更将跃升至1.31亿辆,由此可能引发的空气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实在不容忽视。

  这种无序排放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使树木的幼苗、幼树生长增加,并将引发群落内各主要成分间竞争关系改变,影响植物群落及其生产力。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据环保部门测算,2006年,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在5%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32.6%,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15.4%。中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大气复合污染直接导致了生物种群衰弱、土壤环境恶化、食物链的变更或破坏等,最终导致森林等生态系统的衰退。

  因此,强化节能减排,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作为“十一五”规划期间的约束性指标之一。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以及宏观调控的重点,国家把节能减排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求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有效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尽快改善当前温室气体无序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状况。

  二、森林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特殊作用

  众所周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森林是自然界中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和能源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养护物种、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固碳释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不仅是世界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解决CO2上升的办法,而且在节能减排以及维护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林冠上空大气降水的有机污染物,经过森林生态系统的层层过滤,有机污染物种类可减少80%以上。森林能产生负氧离子,而负氧离子能吸附、聚集和沉降空气污染物和悬浮颗粒,净化空气。据测定,海南岛尖峰岭热带雨林的一些地方,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高达8万个以上。森林植被对大气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收和减缓作用,并杀死细菌。据粗略估计,每公顷阔叶林整个夏季可以分泌出3千克植物杀菌素,针叶林5千克~10千克,而桧柏林可分泌30千克。

  针对温室效应增强的两大原因,形成了减缓地球变暖的两大对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量。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存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据测算,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1993年的生物量碳储量为6.20×109吨,土壤碳储量21.02×109吨,而枯落物碳储量为0.89×109吨,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培育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林业进入了恢复和加快发展的时期。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全面实施,使我国生态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森林蓄积量稳步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改善,林种结构渐趋合理。与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相比,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6.55%提高到18.21%,年均增加0.3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8.9亿立方米,林分每公顷蓄积量平均增加2.6立方米。目前.我国拥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的367万平方公里下降到35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区水蚀面积减少了14.2%。水土流失强度不断减轻,2003年全国11条主要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大幅度减少,其中长江和淮河减少50%左右。全国重点地区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沙化土地面积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首次实现了逆转。如陕西省吴起县通过退耕还林,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万吨/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0.54万吨/平方公里。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

  三、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与节能减排摆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不可否认,加强节能减排,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以及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要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作为“十一五”规划期间的约束性指标。但从目前来看,尽管这项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仍然过快;二是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过大,经济快速增长消耗大量能源资源;三是工程措施建设和运营成本巨大,影响企业效益;四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固碳不仅成本低,而且还具有多种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日本减排指标为6%,其中3.9%通过森林固碳来完成,2.1%通过工业减排来完成。欧洲许多国家和加拿大等国也在本国通过发展森林和在发展中国家购买林地造林来实现减排。近年来,由世界银行和意大利政府出资550万美元已在我国广西、内蒙古等省区实施了森林碳汇项目。经国际机构认定,在广西营造的6万亩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碳60万吨。营造生物质能源林,也是间接减排的重要措施。

  就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而言,节能减排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技术进步,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治标”和“节流”,而加强以林业为主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措施对节能减排的“开源”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具长远和治本的意义。节能减排与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二者如同一鸟两翼,不可偏废。

  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与节能减排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把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继续抓紧抓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森林对节能减排的积极促进作用,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生态与环境的稳定、高效和良性循环。

  节能减排与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并重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赋予了林业新的历史使命。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并代表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18.2%提高到20%。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将有力推动中国的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造福干秋万代。

  四、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

  回良玉副总理强调指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气候安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维护木材安全、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维护能源安全、发展生物质能源,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都要求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都需要林业作出新的贡献。”落实好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林业在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必须要着重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精心组织和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大力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是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举措。林业建设点多、面广、线长,覆盖整个国土,要治理的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也比较复杂。林业重点工程已分别由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并纳入了《纲要》和国务院最近印发的《关于落实〈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加强生态保护、增强自然修复能力的同时,继续组织实施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天保、退耕、京津风沙源和三北及沿海等防护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推进生态建设,以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的方式,大力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二)积极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努力降低燃煤等能源消耗污染

  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及能源建设亟待林业支撑。据估计,我国生物质能源至少有相当于7个大庆的能源储量。全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量有1亿吨,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达200余万吨。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万吨的石油能源。目前,我国尚有不适宜农耕的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8.2亿亩,如果利用其中的20%来种值麻风树、黄连木等高产木本能源植物,每年可生产的生物质原料2亿吨,相当千1亿吨标准煤。

  (三)组织编制和实施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森林是最大的“贮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的90%。森林固碳已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要依据《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充分发挥林业的特点和优势,组织编制和实施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摸清我国森林资源碳储量的现状和未来潜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进一步明确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行动,以及相应的保障政策措施。

  (四)扎实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和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迈入快车道,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圈,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圈迅速崛起。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已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和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要通过继续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不断推进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进程。

  发展林业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必须把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森林对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重大作用,抓好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继续深入地开展好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示范工作,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Copyright © 国家林业局林产品经济贸易研究中心:SINO-RCETFOR 版权所有
电话:86-25-85427378;85427208;85427375 电子邮件:sinofortrade@sina.com
地址:江苏.南京.龙蟠路159号 邮编:210037 苏ICP备07028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