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林业产业为全球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7%,而我国林业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还不到1%。
今年以来,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召开全国林业产业大会、颁布《中国林业产业政策要点》等为标志,我国林业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以新的思路和方法破除“瓶颈”
“十一五”末实现全国林业产业产值1.5万亿元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要迈出的第一步。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的总体素质不高,表现为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水平不高、低档产品多,应对风险能力不足。此外,林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也亟待完善。分类经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森林资源培育的制度性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现有资源管理政策尚未赋予生产和经营者在采伐、利用上的合理自主权;缺乏有利于发展的投融资、税费、扶持等配套政策措施;产业政策和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转变。要推进林业产业由以利用林木资源为主向以利用森林资源为主转变;由以利用天然林为主向以利用人工林为主转变;由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向低投入高效益的集约型经营转变;由低科技含量的原料加工型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创新型转变。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核心,加强以资源培育为基础的第一产业;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核心,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以改善森林景观、提高文化品位为核心,大力发展市场体系建设和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
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给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我国有林业用地43亿多亩,有林地25亿多亩,但每亩森林蓄积量仅为5.6立方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相差很大。另外,还有可利用沙地8亿多亩。如果现有的林地资源都能得到科学规划和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短缺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丰富,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地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万多种,许多物种都可能开发出一个新兴的大产业。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典型的绿色能源,据测算,我国生物质能源至少有相当于7个大庆的能源产出量。全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量有1亿吨,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替代6500万吨的石油能源。目前,我国尚有不适宜农耕的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8.2亿亩,如果利用其中的20%种植麻风树等木本能源植物,每年可生产的生物质原料2亿吨,相当于1亿吨标准煤。
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不是梦
发展林业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既能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又能以最少的森林资源满足人们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刚性需求,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建设的压力。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仅农村就大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和1/2的剩余劳动时间。据统计,全国林业产业每年可带动4500多万农民就业,相当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在南方集体林区158个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40%以上来自于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产业,已成为许多地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