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家观点 >>
 
国有林区改革发展的成功探索
更新时间:2019-12-09 11:28:34    点击次数:699
    随着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不断调减木材采伐量,森工林区如何尽快摆脱“木头经济”的束缚,走出困境,实现林兴民富企强,是关系国有林区长远发展的大事。清河林业局从实施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改革入手,推动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探索了符合省情、林情、森工实际的健康发展之路。2006年实现地区总产值6.9亿元,是实施天保工程前1998年总产值1.3亿元的5.3倍,比上年增长15.6%,是全省森工系统产值最高、增长最快的;实现总收入1.4亿元,是1998年0.65亿元的2.2倍;全区人均年收入达到7800元,高出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其中职工人均年收入11445元,是1998年2563元的4.5倍,高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多元,在全省森工总局40个林业局中最高。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一、着眼全局,创新模式,深化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国的森工管理体制是为适应单一的木材生产而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林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体制性障碍日益显现。清河林业局大胆实践,在全省森工系统中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人大授权、政府派出、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新体制,建设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清河模式。清河模式与吉林模式(四个全部、一个改造)、伊春模式(林权制度改革)被国家林业局并称为国有林区改革三大模式。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在森工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森工企业作为生产性资产经营者的角色逐渐缩小和消失,为林区提供各种服务、保障的职能和优势将逐渐增强。目前,森工企业已经具备政府的大部分主要功能和比较健全的机构,依照地方法规的单项授权,清河林业局已经具有8大类123项行政执法职能,把林区作为一个社会管理,并赋予管理社区需要的政府职能。清河林业局成立局、场两级管理委员会,作为清河林区的行政主体,承接分离的行政和社会职能,在试验区内自行管理所辖林区部分行政、社会工作,履行相应的政府职能,对林区社会事业进行长远规划和投资建设,提高林区社会的整体水平。与之配合,他们对林业局机构重新设置。将林区内原有的16个林(农)场撤并为3个中心林场、1个农场;对党政机构重新定编、定岗、定职能,党政部门由45个减少为39个。通过这项改革,大幅度减少了行政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行政人员由442人减少到185人,月工资水平由原来300元提高到1200多元。育林中心林场是由原来的4个小林场合并组建的,原有管理人员100人,现在包括司机在内管理人员只有9人。二是实行内部政企分开。清河林业局2003年实行内部政企分开,将林业局企业职能剥离出来,企业部分成立林业经营公司,承接木材生产和经营职能,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政企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费用、预算上实行“六分开”。街道、自来水、供热站、电厂、医院、广播电视局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原来一直由林业局包揽,企事业单位“混”在一起,吃“大锅饭”。2001年开始,清河林业局进行了“内部政企分开”改革,对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将事业单位全部推向市场。在全局实行全员劳动合同管理,建立林区劳动力市场,每人都有选择权和被选择权。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一律进入劳动力市场,原单位不再保留职工劳动人事关系,由局劳动、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供热公司原有职工40多人,过去工资全部由林业局发放,自己没有任何收益。改革后,公司职工增加到了100多人,除了发放员工工资外,每年还向林业局上缴利润。去年,各改制单位减少事业费支出800多万元,缴纳“三金”100多万元。三是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为配合管理体制改革,清河林业局还进行管理机制配套改革。改革产权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对林业局所属生产企业全面进行股份制改造,林业局参股不控股。通过招商引资,改制并轨,盘活了资产,增加了就业,整个林区工业形成了一种合理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区域经济的总量。清河林业局原人造板厂多年亏损,经过股份制改造,兼并了5个小加工厂,安置转岗职工和林区富余人员358人。2001年以来,连续6年实现年利润260多万元。与此同时,改革用工用人和分配制度,创新运行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制度,创新约束机制,制定改革方案与细则,细化基层管理。为清河林业局的全面改革提供了保障。

  二、着眼长远,科学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据清河林业局1995年和2005年两次森林资源复查,2005年全局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227万立方米,比1995年净增长176万立方米(扣除林区林木总消耗量),年增长1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90%,达到了长大于消。实现了天保工程提出的封山育林,“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标。一是全面推行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管护经营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在森林资源所有权、林地用途、森林经营管理规程和技术规程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分成若干个责任区,交给职工管护经营。森林资源归国家所有,管护承包人主要负责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根据管护成效获得报酬,允许管护人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林下资源。林业局设专门机构对管护情况进行监督,建立管护档案。由于采集种植山野菜、采集松籽、栽培木耳食用菌以及饲养林蛙等,都必须依靠森林资源和森林植被,管护人只有自觉保护好培育好森林资源,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实行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让职工群众真正成为管护森林的主体,使管护人与管护区连责、连利、连心,能够极大地解放林地生产力,找到了职工致富与保护资源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二是实行分类经营,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根据森林资源的区位和生长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把林地划分禁伐区、限伐区和商品林区,在限伐区和商品林区实行林木采伐和植树造林协调推进,增强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按照清河林业局林经营规划,全区禁伐区面积达5.4万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40%以上,商品林面积只占22%,有效限制了对森林资源的开采。三是实施生态移民,降低森林资源的承载力。将撤消林场的人口全部转移到山下;将坐落在山里的2个村屯和森林腹地的零星住户整体搬迁到山下局址。2000年以来,全林区先后将1100多户3500余人从森林腹地搬迁到山下居住。生态移民,撤人离山,即改善了山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减少了对森林的人为干预和森林的承载力。

  三、着眼发展,推进转型,促进林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对过度砍伐带来的林业资源枯竭,以单一木材采运为主的林区人民如何生存,林区小康社会如何建设。为破解这一难题,清河林业局坚持跳出林业抓林业,打破传统经营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走出一条多元化、复合型的产业发展之路。一是找定位,明确产业方向。依托林区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药业加工、木材加工、粮食加工、山副加工及矿产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彻底改变了过去独木支撑的局面,以绿色产品为龙头的替代产业正在成为主导产业,极大地促进了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步伐。2006年,全局木材采运、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产值比重为22.2:15.5:62.3,木材采运产值比重比2000年下降26个百分点。二是建龙头,壮大产业规模。坚持小投入、大产出、小项目、大规模,山上建基地,山下建龙头,走企业加林户的产业化道路。在山上建立多种经营生产基地,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山下搞精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全局统一搞信息服务和销售,形成成龙配套的生产、开发、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和网络。2006年,全区在山上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北药、山野菜、食用菌、养蜂、硅矿石、石灰石和红松种子林等八大基地,其中五味子种植面积1800公顷,是全国最大五味子种植基地。依托这些基地,在山下建立了五味子饮料厂、刺五加茶厂、山产品加工厂、畜禽屠宰厂等龙头加工企业。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久久药业共同投资建成的久久清河制药厂,是以林区刺五加、五味子、龙牙葱木为主要原料生产药品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厂生产的“龙牙肝泰”等系列保肝护肝药品和预防糖尿病药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年创产值1.2亿元,实现利润1500多万元。三是辟园区,助推产业发展。按照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思路,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区,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和产业集聚载体。近几年来,共引进项目18个,总投资近10亿元。仅2006年10月以来,清河林业局参加韩国、香港活动周招商,就与外商签订招商项目5个,引资4.9亿元。黑龙江久久药业集团、绥芬河市蓝天航空服务有限公司、香港上联国际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香港国际长富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一大批骨干项目在园区落地生根,其中两个香港公司投资额高达2.4亿元。目前,规划的工业园区已经被投资办厂者占满,林业局不得不提高入园标准,规定投资在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准在园区落户。

  四、着眼民生,为民造福,努力构建和谐林区。清河林业局在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把就业、住房、医疗及子女上学等广大职工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作为大事来抓,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林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截至2006年底,累计投资3.8亿元,进行生态小城镇建设,新建了9000平方米的居民小区、8200平方米的商服综合楼,铺设了34万平方米街巷道和通往中心林场、农场、附近村屯的14公里水泥路,局址街道全部实现水泥化,通往各林场的道路两旁兴建了绿地。对林区内电信网、宽带网、有线电视网及公路网全部进行了更新改造,并建起了农贸市场和购物中心。目前,清河林业局的电视、供水、教育、医疗等服务已延伸到周边村镇,成为农副、林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周边地区商贸、医疗、文化、教育、就业、消费的中心,清河林业局被评为“省级生态园林小城镇”。2007年,又投入3亿多元进行小城镇建设,是建局历史上投入最多的一年。二是积极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解决林区居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教育方面,先后投资2500万元新建了小学和高级中学,改建了初级中学,配备了标准化教学设施。从2005年开始,清河林业局就在全区普及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凡在清河局打工1年以上或来投资经商者的子女,只要开一份证明,均可免除义务教育费;山上林场的学生只要住在学生公寓,每月补助50元伙食费。在卫生方面,为提高医院防病治病能力,投资400万元用于职工医院扩建工程,为职工医院购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引进优秀医务人才。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开展了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5项保险及就业人员养老、医疗、工伤3项保险。通过争取政策扶持,为1000多名老知青解决了每人每月450元的劳动保险。投资65万元新建10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安排养老人员40多人。扩建了福利院,对全林区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鳏寡孤独老人等弱势群体由林业局统一管理,吃饭、住房、看病全免费。2005年清河林业局被评为省级平安城镇。

  清河林业局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说明:必须解放思想,跳出单纯就林业抓林业的旧思维,从林区的实际出发,探索符合森工发展规律和林区发展特点的林业生态、产业体系和社会体系共同发展的林区发展之路;必须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束缚,大胆实施体制、机制、结构创新等综合配套改革,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设一个团结干事、善谋决断的坚强领导班子,特别要有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带头人。清河林业局8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为建立生态经济改革实验区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的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国家林业局给予了肯定和支持。这项改革对推进森工全面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国有林区改革也将起到典型引路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清河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确定为省级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给予相关政策扶持,支持清河林业局更好更快的发展,发挥对国有林区的改革示范作用。

 
Copyright © 国家林业局林产品经济贸易研究中心:SINO-RCETFOR 版权所有
电话:86-25-85427378;85427208;85427375 电子邮件:sinofortrade@sina.com
地址:江苏.南京.龙蟠路159号 邮编:210037 苏ICP备07028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