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会长张森林日前在“纤维板发展的前景与思考”主题发言时表示,人造板企业要密切关注与之关联度较大的下游家具、地板产业。如果家具、木地板企业的出口贸易受阻,与之关系最为紧密的人造板产业将同样受到很大的影响,林产企业也将会走下坡路。
最近家具业连连遭遇国家宏观政策调控,7月1日出台的出口退税率下调政策推出,家具出口退税由13% 下调至11%或9%。8月23日加工贸易政策再次调整,17种家具被列入出口限制类商品。“屋漏偏遭连夜雨”,家具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但业内人士认为政策调控背后却孕育着希望和发展机遇。
2007年7月23日晚上18:00点,在“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的东莞大岭山镇的帝京国际酒店会议厅内灯火辉煌,气氛凝重。以东莞大型台资企业,东南亚最大的家具制造商之一的台升家具有限公司为首的一批家具企业正在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商务部、海关总署当天联合发布的第44号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所带来的相关影响以及探讨相关对策。
新政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
其中,家具类共有17种商品被列入出口限制类商品,包括办公用金属家具、卧室用漆木家具、其他卧室用红木家具等,这些家具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即企业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在合同备案时,须缴纳台账保证金;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加工成品出口并办理核销结案手续后,保证金及利息予以退还。其中A类和B类企业按进口料件应征税款的50%、C类企业按100%缴纳银行台账保证金。此外,2007年7月23日前未获得外贸经营权的东部地区企业,海关、贸工等部门不予受理其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申请。
这意味着,被列入限制类商品目录的企业,资金压力将会因台账保证金制度而大增。虽然在产品出口以及合同核销后,企业能够从银行拿回这笔钱以及相应利息,但是与以前相比,资金周转压力将大幅增加。爱依瑞斯家具总经理隋有彬表示:“这占用了部分运营资金,一般外销出口周期都比较长,出口量大的企业压力肯定比较大。对于原材料几乎全依赖进口、产品只出口的企业,保证金的压力更大。有一位企业老总反映,他们一年合同金额在3000万-4000万元人民币,但要交保证金1000万元左右。相当于2-3个月的营业额。最近香港五大商会联合公布了一个数据,这次实施的台账保证金所影响的资金超过1200亿元。 “这会给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相当大的压力,特别是生产旺季的时候,厂商更是吃不消。” 香港总商会理事、立法会议员林健锋指出。
加工贸易新政一出台,就使广东珠三角4万多家港资加工贸易企业遁入困境。大部分港资加工贸易企业都担忧未来的发展,对前景充满着迷惘。
一些企业老板表示,由于害怕短时间内政策还会有变化,已开始减少订单来防止亏损。
第二种情况是准备把工厂关掉,这部分企业也不少。业内人士反映,由于看不到前途,甚至有企业老板选择了一跑了之。在两三个星期前,东莞一家雇员达600多人的家具厂,老板就跑掉了。为此“现在很多原料供应商不敢给工厂赊销了,要现金结算。担心企业老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跑掉了。”一家具企业的销售经理如是说。
第三种情况是向东南亚转移或转型,但商界并不看好。
香港中小企业总会名誉会长洪启辉认为,中小型港资企业很难迁往东南亚地区。他分析,假设在越南建一家有1000个工人的工厂,光是厂房装修、必要硬件的添设就要200万 ̄300万元,机器设备最少也得500万 ̄1000万元。而且相对于在内地设厂,从内地、中国台湾或韩国把原料运到越南大概需要增加4%到5%的运费。最要命的是,这一切的投资没有一年以上的时间是无法收回的。
还有,港资企业把工厂“北移”或者搬往中西部地区也很困难。有业内人士分析,一是迁往北方或内地,运费最少要占成本的10%,而目前在东莞运费只占生产成本的3%。二是如果在北方设厂的话就要买地建房,而不像广东这边有一个成熟的厂房租赁市场。即使在广东周边的市县,如新会、韶关、肇庆等,基本上也没有合适的厂房可以租得到。
而对于转型,如加工贸易企业转做内销,或建立自己的品牌,有企业认为,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做到的。
新挑战新机遇
对于此次政策调整,专家认为家具企业不应该仅仅只看到负面的东西,更应该把它看成是充满发展的新机遇。
如今一些公司正在积极考虑新的降低成本措施。首先是将全部原料转向国内采购,如家具生产用的滑道,以前主要是从外国进口,改用国内产品,虽然质量有差距,但也将进一步促进家具配套产品的升级换代。另外,随着近期各项成本的上涨,一些企业同客户商量提价事宜。目前,只有大型家具企业才具备同客户议价的能力,加工贸易新政实施后,更多小企业将面临倒闭或转产的危机。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房屋建设面积加速扩大、酒店和写字楼建设面积的扩大、人们对家具品牌意识的增强,我国家具需求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内需求潜力巨大,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家具消费量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目前我国人均家具消费量不足100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美元,木地板的消费水平更低。
中国政府现在注意到了沿海和内地之间发展的差距,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等战略,即中国内陆地区的发展会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照顾;另外国家这几年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农民的口袋会逐渐鼓起来。
这一系列的政策与战略对于中国内地的家具消费市场,特别是家具二、三线市场的培育的形成绝对是有利的。中国的家具企业应该看到中国9亿多农民都需要消费家具这个巨大的潜在家具消费市场,趁着现在这个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把目光投向内地市场、农村市场。
有关专家表示,此次政策调整对家具加工贸易企业肯定会有影响。家具作为此次被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的产品,必将加大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具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的门槛。
据介绍,受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的,不仅仅是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家具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原料成本的相应提高,也将产生联动效应,带动国内同类家具原料价格上涨。
因此,对于家具行业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力度,出口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减少贸易顺差。这也契合国家连续出台宏观调整政策的初衷。
中国家具协会的有关负责人认为,家具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应长期靠价格战在出口中赚取廉价的加工费。这样不仅不利于产业的发展,而且极易遭遇国外反倾销。
从长远看,只有出口退税下调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双管齐下,才有利于平衡贸易,减少贸易纠纷。此次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家具出口,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推进家具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